吴锋
中国工程院院士、新能源材料科学家
吴锋,1951年6月12日出生于北京市,新能源材料科学家,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杰出教授、博士生导师、能源与环境材料学科首席教授,北京电动车辆协同创新中心清洁能源领域主任兼首席科学家。
人物经历
1951年6月12日,吴锋出生于北京市。下乡插队当年在山西插队的吴锋因表现突出先后担任了生产队队长、副大队长,并成为山西省的模范知青。
1972年,第一批高校工农兵学员招生,他放弃了这个机会推荐了一个当时父亲还没有恢复工作的同学。
1975年—1978年,就读于太原工学院(现太原理工大学)基本有机合成专业,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1978年—1981年,就读于太原工学院催化动力学专业,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
1982年—1984年,担任北京工业学院化工系应用化学研究室教师。
1984年—1990年,担任北京工业学院化工系(现北京理工大学) 系副主任、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1986年,被学校破格提升为副教授。
1991年—2002年,担任北京理工大学化工与材料学院副院长、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学科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3年2月,参加了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同志主持召开的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座谈会,作为主要发言人之一,他提出把“增强全民族的科技意识”加入政府工作报告中,他的建议得到了重视和采纳,这句话最终被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
2000年,担任北京理工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
2002年—2015年,担任北京理工大学化工与环境学院学科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院教授委员会主任。
2009年,担任北京理工大学理学与材料学部副主任委员。
2010年,担任动力电池及化学能源材料北京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2014年,当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同年,担任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高级访问科学家。
2015年,担任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教育部(2011计划)“北京电动车辆协同创新中心” 学科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首席科学家。
2016年,担任北京理工大学杰出教授。
2017年,当选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11月,当选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院士。
2018年6月,担任北京理工大学求是书院院长。
2019年9月,担任北京理工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吴锋率先提出采用轻元素、多电子、多离子反应体系,实现电池能量密度跨越式提升的学术思想,研发出高比能新体系二次电池与关键材料;自主开发出一系列锂离子电池关键新材料、电池制备新工艺和电池安全性技术,提出通过系列关键材料的协同作用提高电池本征安全性,发明了安全性电极、复合型陶瓷类聚合物隔膜、具有阻燃性和电化学兼容性的电解质体系;率先提出电池系统安全阈值边界的概念,并率领团队开发出识别与控制技术;发明了含锂储氢合金及其制备方法,打破了中国国外对储氢合金的专利垄断,主持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镍氢电池中试基地,实现了产业化关键技术集成,设计建成中国第一条镍氢电池自动化示范生产线;研发出系列镍氢动力电池组并成功应用于多款混合动力汽车。围绕国家重大需求,探索不同二次电池体系间的技术融合,在电池反应理论、关键材料和工程化技术方面取得了创新突破。
截至2020年9月,吴锋在《Chemical Reviews》《Advanced Materials》《Nature Communications》《Nano Letters》等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420余篇。
截至2020年9月,吴锋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了国家高技术、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方面的多项重大科研项目。
根据2021年10月中国工程院网站显示,吴锋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多项。
人才培养
截至2020年9月,吴锋先后培养出56名博士和50名硕士,多人成为中国相关领域的技术骨干。
吴锋先后被评为国防科工委高校优秀教师、北京理工大学师德标兵等。
荣誉表彰
出版图书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吴锋是中国绿色二次电池与相关材料领域的学科带头人之一,为中国新能源材料和新型二次电池的研发和产业化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工程院评)
吴锋在新型二次电池和相关电池材料领域做出杰出贡献,这些贡献已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赞赏。(国际电池材料学会理事会主席R. Brodd博士评)
吴锋在两个国家重点研究发展计划中,坚持发展多电子转移电池新体系,他坚持奉献30余年,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不断突破科学前沿取得累累硕果。春风化雨循循善诱,指点迷津甘为人梯培育栋梁之材,远渡重洋多方沟通,坚持推动中国储能科技国际交流,深入企业悉心了解,建立政产学研协同发展创新机制。(2021储能杰出贡献奖颁奖词)
参考资料
201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获奖项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2014-01-07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03 15:38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